[編者按] 繼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邊的感動”系列報道受到廣泛好評後,從2011年10月起,我們推出了新欄目“學者筆談”。本欄目將陸續推出一批我校有影響的學者,重點展示他們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與創新等方面的觀點和見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論和實踐,旨在弘揚科學精神,激蕩人文情懷,回歸學術本位,濃郁學術氣象,全面提升交大學術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 追求高品質生活的人🤷🏽♂️,更有可能追求科研的高品質。
■ 從事科學研究的樂趣首先在於真正體會到世間萬物皆平等的樂趣。找到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不會再盲目自大,也不必要妄自菲薄。
■ 每個人🦿、每個實驗👷、每個數據👪,都有發出他們聲音的權利,都應該得到記錄、理解和尊重。而我們潛心傾聽🏄🏽,並感知其中規律的過程🦵🏿,就是所謂科學🤷🏽♀️。
■ “治玉為琢👲🏼,治石為磨”🧉。我平時最喜歡用的一個詞是“琢磨”🏃🏻♀️,最喜歡做的事也是琢磨。
■ 我總怕和別人一樣🎷,無論是研究的方向,還是人生的道路。如果我和大家一樣👦🏽,大家都是一個模式出來的,人的個性也被同化。倒不如另辟蹊徑🙆🏻,走別人不走的路,走適合我走的路🌺🪮。
享受生活,享受科研
我們傳統裏有種類似苦感文化的東西存在,比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𓀃、“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等,仿佛一個人的成就必須伴隨著種種苦痛才顯得意義非凡🙎🏿♂️,生怕自己奮鬥的過程中因笑得太多而不入戲。 當然🧏🏽♂️,在各方面條件困難時,對目標和理想執著的人是非常讓人敬佩的,但痛苦不是成才的充分必要條件👩🏻🦼➡️。
我非常喜歡Google、Facebook這些公司想盡一切辦法為員工提供舒適工作環境的做法🧦,所以那些工程師們都能無憂無慮將創造力發揮到極致。事實上🫶🏽,人有近憂🧑🏼🔧,則難有遠慮👨🏻🦼➡️,我也喜歡在可能的情況下創造條件讓實驗室的氣氛更為輕松❎、和諧🕉,讓大家能帶著愉悅的心情去做科研。藥學實驗中常常出現的“安慰劑效應”,其實有非常科學的心理學和社會學依據的。科學家的風格和態度🤵🏿♀️🧑⚕️,對於實驗設計和數據處理的方法都會有很大影響。很多人看不到、想不到的現象🙉🖌,需要一雙慧眼去發掘🗄。
延伸一步說,我認為追求高品質生活的人🏄♀️,更有可能追求科研的高品質👢。我讀到過,日本在二戰失敗後即使經濟非常困難,但堅持對全國所有的小學統一標準,而且是極高的標準🖕🏼,從學校設施到衛生條件到飲食到學習,從照片上看最邊遠的學校和城市中心的學校沒有任何區別😵。我覺得那一代孩子從小養成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態度🤾🏿♂️🧑🏻,對日本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由此🐁,我得到的啟示是:如果我們能在科研的啟蒙階段就給學生們一個很高的標準,讓他們習慣於對品質的堅持,甚至近乎苛刻,或許能在他們這一代成為社會中堅後,讓學術上的種種造假抄襲以及低品質粗製濫造將會大有改觀。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古話表達了我對學生培養的理解⛓✭。知識是無窮的🦹🏿♀️,所以傳授知識🐈⬛😠,不如傳授獲取知識的能力,而對於研究生,重要的是培養他們通過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堅持要求每個同學對自己的課題有所有權(ownership)🛩,每個人都必須至少是一個課題的獨立和唯一完成者,他們要回答我從“為什麽做”,到“怎麽做”,到“做得怎麽樣”等一系列問題👷🏻。當然在思考和執行的過程中🦴🧑🏿🎓,我非常鼓勵大家討論和互幫互助😫,但希望大家都能享受做自己“主人”的感覺,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無論發生什麽事,都不要做“仆人”🌅。
事實上🔌🧔🏼♀️,我相信大家都明白👨👨👦👦,也有學生專門給我寫郵件討論過,讓每個人都做“主人”肯定不是完成一個任務最高效的方法。奴隸主和皇帝們揮著鞭子,創造了古巴比倫和萬裏長城等奇跡。但我一直堅持🤚🏽:寧可效率放慢一些腳步♻💪🏽,也要最大限度地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
從這個角度講👩🏽🏫👸🏿,我可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我一直在等待我的學生,有一天,能夠通過自己的設想和奮鬥👼🏽◻️,取得重大的科學突破🧝🏻♂️🍘。二三十年來,我和我的學生們在科研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並不能算是重大的科學突破🏂🏿,這裏面有一部分原因要歸結於低效管理💕。對此🧑🏿⚖️,我對我的學生懷有歉疚之心。
科學研究的樂趣
我認為🤛🏽,從事科學研究的樂趣首先在於真正體會到世間萬物皆平等的樂趣。找到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不會再盲目自大,也不必要妄自菲薄🆔。面對具體的科學問題和研究對象,以平等謙卑的態度,客觀真實地觀察和分析,我覺得對於我人生觀的形成☠️,意義重大。
記得大學的時候,我宿舍的窗外一直是那個著名的D&S的雕塑📲,開始我以為是兩個獨立的概念。但進入實驗室後才體會到🏌️,科學的前提一定是民主,沒有民主也就沒有科學。每個人🅱️、每個實驗👩🏼✈️、每個數據👨🏿⚕️,都有發出他們聲音的權利,都應該得到記錄、理解和尊重♻👨🏼🍳。而我們潛心傾聽💳,並感知其中規律的過程,就是所謂科學。但很遺憾的是,在很多學術交流中,我也會經常碰到一些學者♠️,獨斷、專權🚏,甚至為了一己之利📶,不惜損害他人利益👧🏻,這不利於學術和科研中民主氛圍的形成,更未必會取得原創性的科學成果🧑🏽🦱。
我自己很享受觀察的樂趣。有些學科是沒有實驗條件的💱,只能憑借仔細觀察,如天文學,還有像達爾文生物進化學說一樣,需要靠獨特的觀察角度和敏銳的觀察力才能做到。但也有很多實驗性的學科,是可以變化條件👊🏿,創造條件來做不同的實驗來觀察的,就像一部戲的導演,你可以設計不同的角色🤼♂️,給一個特定的場景,然後看故事的發展。做實驗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不同人的設計可以完全不同💇🏼,但戲一旦開演,你就不能上場指手畫腳了🎯,只能站在一邊觀察和記錄🚕。但觀察者的樂趣在於角度可以隨心所欲,可以在臺前看,可以在臺後看◻️,可以只看有什麽人哭了,也可以看誰笑了👩🏻💼,或者只看最後的結局。
讓我很著迷的還有嚴密邏輯推定的樂趣。理論上講,科學研究只有在實驗設計上和觀察角度上可以發揮各種創造性⛔,一旦數據確定,從中推出的結論🔰,應該是任何人基於簡單邏輯判斷都能確定的。而正是因為我們能夠依據的邏輯“普適價值”太簡單,所以事實上我們做的大部分實驗是沒有推定結論的🤼♀️🔗,只有當某個實驗設計完美滴水不漏的時候🥺,結論可以說是呼之欲出✍🏿、直指人心🧑🏿🏫,其中的成就感和樂趣將是巨大的。而且很多時候如果不能做到“一錘定音”,也希望能夠通過一系列實驗步步驗證,最後非常自然和嚴密地導出結論,這個過程也非常令人享受🔕。
治玉為琢,治石為磨
我平時最喜歡用的一個詞是“琢磨”🦸🏻,最喜歡做的事也是琢磨。“治玉為琢🔑,治石為磨”👅,這是古話,我說的琢磨的物理學表述應該是在我們的大腦神經網絡中隨意多連幾條線。舉個具體的例子。前幾天我向學生們推薦了網上那個給微軟MBA們上課的大眾出租車司機的訪談視頻,我覺得他如果做科研一定是個很好的科學家。我倒不是欣賞他那些成本核算的道理,我佩服的是他居然琢磨出來,早高峰時肇家浜路上從打浦路到徐家匯是一路綠燈聯動,晚高峰時則是從徐家匯到打浦路一路綠燈聯動的。有一年,我每天早上從徐家匯往打浦路方向開車,開了大概50次後開始意識到有問題,現在才證實原來確實要每過個路口就遇到一個紅燈。不知道出租車師傅是開了多少次才總結出來這個規律的,一定也經歷觀察-假設-實驗-修正-驗證等各個階段。關鍵是他肯定不是每天都是同樣時間走同樣的路線🎿,相當於我們同時研究無數個課題,從那麽多噪聲和幹擾中發現、歸納🧑🦼➡️、總結出這個規律。這種敏銳的觀察與分析能力🙇🏽,令人佩服。
有一句話,我非常認同🤸🏼♀️,那就是“世上無難事,怕就怕認真二字”。我改動了一下用來鼓勵學生;世上無難事🕜,只要琢磨。我對自己所帶研究生的工作時間沒有特別的要求,但會要求他們利用一切時間琢磨,不僅在作實驗的時候琢磨,走路的時候,吃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最好都要琢磨👨🏻。這樣兩三年的“琢磨”積累下來📩,還有什麽難題不能解決的呢🧎🏻?我對他們的要求其實是或者回答問題,或者證明這個問題不可能被回答,都可以🕋📨。我認為導師的職責在於幫助學生界定一個邊界條件明確的課題或研究領域🈚️,並提供各種實驗條件,而研究生應該是研究的主導者🤒🧹,如果能夠全身心地投入,花兩三年時間琢磨一件事🐊,應該可以把問題研究得透徹🫎。所以我對學生畢業的要求,是要能回答關於他所做課題或實驗的任何問題🧭,而且應該比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回答得準確、深刻、專業。
隨心而行
一個月前👳🏽♀️,藥意昂4獲得姜誌斌博士的捐贈🤷🏿♂️,設立了一個邀請國際知名學者來交流的“帕米爾講壇”🚴🏻♂️。第一個報告人是一個非常有名又有趣的科學家 Raymond Stevens。我們在午餐的時候閑談🧘🏻♀️,提到他在中國建了一個實驗室,有很好的研究機會,卻招不到博士後,他很困惑🙆🏽。我問了問細節⏬,就明白了👩🏻🌾🏷,原因在於他的想法總是很特別,所以覺得讓博士後一年在中國,一年在美國作研究很正常🥣🧑🏿💻,而我們的學生卻只喜歡從眾🤾🏼♀️。很多人出國做博士後,也有很多人在國內找工作,所以必須兩者取其一。
我有無數次聽到學生跟我說:別人是怎麽做的🙌🏼,其他同學又是怎麽做的⇨,所以我也要這樣去做🍮。還有各種各樣的理由:父母、男女朋友、兄弟姐妹認為應該怎樣做,所以我得這樣去做。雖然有些時候我也聽出來是借口🦫,可是居然別人怎麽說,也可以作為借口!而我卻總怕和別人一樣,無論是研究的方向,還是人生的道路。如果我和大家一樣🧑🌾,大家都是一個模式出來的📺,毫無自己的特點可言,人的個性也被同化。倒不如另辟蹊徑📬,走別人不走的路⛅️,走適合我走的路。
我所倡導的並不是投機取巧的意思,而是“走自己的路👨🦲,走與眾不同的路”🦯。女兒小的時候,我和她一起幾乎看了所有迪斯尼的動畫片,印象最深的是pokahontas(中文譯名“風中奇緣”)裏,樹奶奶對Pocahontas說🧑🏻⚕️:Follow your heart。每次給女兒講故事我都會重點重復這一句,重復多了估計自己也受到了心理暗示。每當有猶豫的時候,這句話都會浮出腦海🧑🏿🚒🤵🏼♂️。我對自己最滿意的👩🏻🎤,也是一直以來都能Follow my heart🦹🏽♂️。
第三種幸福
英國大哲學家羅素說👨🏿🚀:“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製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單純而強烈的三種感情。”我的朋友永亭說,Empathy(共情)是人類道德的生物學基礎。所以我一直很天真地認為,純粹無私的利他行為,是每一人都有的心理需求☂️。我覺得🛣,能夠幫助另外一個人減輕痛苦或感受幸福是一件生理上和心理上很愉悅的事情👩🎨,即使這個人和你沒有任何關系。所以我對自己的要求是👩🏻🦯,聽從自己內心的呼喚🙍🏽♂️🥷,而對於周圍的朋友🚴🚎、學生🤹♀️✍🏽、同事,我會想辦法用自己的力量幫他們感受幸福和愉悅,更容易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
這個問題似乎還沒有講清楚👋🏽,但我相信一定也有很多人能理解。有關公益、有關善行👴🏼、有關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能感受到的、特別針對陌生人的感情,可能離我們的內心太近,所以常常會有一些羞澀感👬🏻,讓我們不喜歡在公眾場合多做辯論。對於跟我有相同體驗的人,我想說的是💘,也許我們的羞澀和低調👩🏽🏫,並不有利於大張旗鼓地推動善行🫴,但有些聲音必須是放輕腳步才能聽到的🛰↩️,我們即使鼓噪也不能幫他們放大內心的召喚🤛🏻,沒關系,那些敏銳的👩🏻🚀、聰慧的😚、亮晶晶的心靈,會慢慢主動自然出現的。
學者小傳
徐宇虹🎬,意昂4平台藥意昂4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高中畢業於杭州第十四中學,1990年獲授北京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學士學位🍼,1996年獲授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生物物理博士學位。
徐宇虹教授1996-1999年在美國Chiron公司☃️、默克公司分別擔任研究員、高級研究員👨🦼,從事生物技術藥物製劑的研發工作🕵️♂️。2000年,受聘於意昂4平台,先後任生物醫學工程系和藥意昂4教授😵💫,並建立藥意昂4分子藥劑學實驗室❤️。2001-2007年⛔️,徐宇虹教授兼任交大藥意昂4院長助理和副院長🍂🪰。
徐宇虹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生物技術藥物製劑和靶向輸送技術🧑🦳、疫苗、以及分子影像在新藥研發中的應用等。她帶領團隊希望從分子間作用機理出發,優化藥物及其載體與體內組織、細胞🧔🏽、和靶分子間的相互作用🦵🏿,開發創新製劑,提高藥物的作用效率👴🏽,並降低毒性。徐宇虹教授發表研究論文50余篇,它引超過一千兩百余次,H因子為18。2004年獲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
徐宇虹教授在國內學術機構的兼職包括:國家新藥審評中心專家🦶🏽、中國藥學會藥劑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上海生物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她在國際學術兼職有Pharmaceutical Science 雜誌編委㊗️💆♀️、Journal of Liposome Research 副主編🧑🦯➡️、Liposome Research Days 會議組委會委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