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筆談]陳亞珠:我的教學👇🏿、科研與人生[圖]
發布時間🤯🧜🏼‍♂️:2013-03-07 11:29:48

[編者按] 繼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邊的感動”系列報道受到廣泛好評後,從2011年10月起,我們推出了新欄目“學者筆談”。本欄目將陸續推出一批我校有影響的學者,重點展示他們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與創新等方面的觀點和見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論和實踐,旨在弘揚科學精神,激蕩人文情懷🤩,回歸學術本位🔹👳🏼,濃郁學術氣象,全面提升交大學術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所謂“傳道”就是為人師表,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要為人善良🤷‍♂️🚃,善待他人,這是做人的素質。所謂“授業”,就是做好教師的本分☝🏻,認真備好每一堂課,用心上好每一堂課🧘‍♂️,指導好每一個學生🐢。

如果讓我給學生和老師的關系作一個界定🎈,我覺得“魚水情深”比較貼切🧎‍➡️。你對學生有愛心🙆🏼‍♂️,學生對你有親意。作為教授,應該去愛她的學生🦆。

研究生們不缺好的時代🗞,不缺知識🧝🏿‍♀️👷‍♂️,不缺學歷,不缺成果,然而缺乏的是廣博的精神💂‍♀️。我這裏指的是一種全面的、經世致用的能力📯🧑🏽‍✈️。

對社會要有感恩之心,永遠不要把自己看得高於別人🐌。沒有什麽比做一個平凡的人,過符合內心的生活來得實在😻,來得讓人向往🧝‍♂️。

當時我1962年從交大畢業,畢業後就我留在交大工作🛀🏽,不知不覺間,已經有半個世紀了。我清楚地記得🧑🏻‍🔧,當初自己立誌要做一個合格的教師,這麽多年來‼️,自己也一直在努力作一個交大好教師🐓。回想起來,在交大畢業,在交大成長、成熟🤷🏼‍♂️,後來當上了院士,我是交大“土生土長”培養起來的院士,是交大培養了我,我至今仍在教學、科研一線工作🐦‍⬛,是一直在報答交大對我的恩情。

師者何以傳道授業

如果說我今天取得了成功,或者做了一些成功的事情,都是交大傳統給我的造詣,包括當年我的老師教給我的知識和理念,這些對我的影響很大。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首先應該是“傳道授業”。所謂“傳道”就是為人師表,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要為人善良🤾🏻‍♂️,善待他人。我覺得這是做人的本質⚧👨🏼‍🌾。

在我50年職教過程當中,一直堅守著這樣的做人標準。在這種人生觀的影響下🌈👿,我一直熱愛自己的國家🐊,對事業上有追求,不平平庸庸,努力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這也是我人生的主線🫔。在課堂上🪤𓀂,在生活中🧗🏼‍♂️,我也是這樣指導、引導和影響同學們的。學生們都覺得我有一種無形的涵養,一種正義感,影響著周圍所有的人🙇🏽‍♂️。

所謂“授業”👨🏻‍🏫,就是做好教師的本分,認真備好每一堂課,用心上好每一堂課,指導好每一個學生。當年畢業時✊🏼,初為人師,不一定很成熟,像現在的青年教師一樣,需要面對很多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有一點我做到了,我很認真去做了一個教師應該做的事情📯。記得當年我的老師們告訴我💂🏼,教育學生要“授人以漁”📋,要教學生自己會釣魚🟩,而不是直接給他們一條魚。這對我的影響很大👴🏻👱🏽。我覺得教師要給予學生的應該是一把“金鑰匙”,學生們用它可以打開知識的大門。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你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要準備“一池水”。為了能夠做到這一點,必須得非常認真地備課🪜。那個時候還沒有PPT,我們備課都很認真,反反復復自己琢磨,不厭其煩地一遍一遍地修改教案🤾‍♀️,生怕哪個地方學生不理解📻。

現在,很多老師上課都喜歡用ppt,借助一些計算機軟件🕟,也有不少老師會照著電腦屏幕教學生🧑‍🌾。當然,現在的學生們也學得多👏🔑、學得快,除了授課內容外🫔,他們可以很快找到很多相關的知識和內容。這也會產生另外一個問題,因為PPT的影響❕,教師的引導可能有時候內容多而雜,關鍵的內容也可能一閃而過,學生學得也不太深、不太精。我認為,教師講課首先自己要對這堂課的內容非常熟悉🌹,哪些內容需要學生識記,哪些地方需要進行方法引導⌨️,哪些地方可以通過課後輔導來實現教學目標,如何表達好前後的描述等等。講課不僅要深入🤷🏻,還要能夠講得生動。當年我們很多老師上課根本不用看教案,能把所有的知識都背誦下來,而且板書很整潔🙅🏽‍♂️,講課講得很精彩👨🏼‍🚀👩🏽‍🦱。

另外,交大以前有一個好的傳統,老師除了上課以外,還安排答疑課和討論課🐑🚶🏻‍♂️,在指定時間裏,老師要坐在教室裏,學生碰到什麽疑惑,可以隨時問老師💺,可以展開討論🫵🏿,教與學互動,既提高學生學習效力,又起了教學相長,老師教學水平也得到相應的提高。我也很願意坐在教室裏樂此不疲地等著他們來提問題,因為,曾經我也像他們一樣🤸‍♂️,纏著老師問這問那。這樣的感覺,學生幸福🌽,老師會更幸福。現在🤟🏻,可能是因為新校區的原因,也可能是一些其他的原因♡,現在很多老師上課的時候來,下課的時候走,一學期下來🧝🏿‍♀️,除了上課,和學生接觸的機會不多。我很希望這樣的傳統能夠延續下去🛝,傳承好💁🏿‍♂️👨🏻‍⚖️。

老師 、學生好比“魚”和“水”

如果讓我給學生和老師的關系作一個界定,我覺得“魚水情深”比較貼切。你對學生有愛心🫄🏿,學生對你有親意🥲。你想呀,在一個水池裏,魚兒能離開水嗎🏛?離不開。水池裏沒有魚🥷👩🏿‍✈️,還有什麽生氣啊🪵。

作為教授,應該去愛她的學生。俗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我對學生就是這樣的期望:望學生成龍鳳🏺。所以👩🏻‍🦳,正是有這樣的心態𓀎,我對他們嚴要求🧎🏻‍➡️,高標準,他們做得好成績我高興;他們做得不好我心裏也不舒服。我覺得一位老師給學生授課、指導,這維系的只是一般的師生關系。給予學生愛,傾註自己母親般的心👋🏼,應當成為一名教師生活的絕大多數👨‍🦲。五十多年來,學生成為了我生活的絕大部分。他們的學習成績怎麽樣?哪些方面還需要我進行提醒與幫助👶🏻?家裏的情況🏃🏻‍♂️🙏、父母的情況怎樣?畢業了的同學工作得順利否🪦🧽?有沒有談朋友,是不是結婚了?這些經常也會讓我牽腸掛肚。

我雖是一名老教授,工作也相當忙💼,但我最牽掛的是學生們的學習與研究工作,如果我一兩個星期沒見到我的學生,那我就會想😭👨🏽‍💻,他們這個禮拜在做什麽?過得好不好🧔🏽‍♀️?課題進展怎麽樣了,老師不督促,他們就會松懈……

每逢生日、過年👩‍🔬、過節,我都會欣喜地收到畢業很多年的學生,發來的短信🎹👨‍🎨,或打來的祝福電話或與我團聚💐。就是在平時,他們也會忙裏偷閑,打電話問我最近身體怎麽樣。要是生病了,他們會不約而同地到醫院或家裏探望,尤如親人般的關懷🕦。這些情節,每每讓我感動落淚,每每讓我感受到教師這個職業給我帶來的犒賞。所以👩‍🦯‍➡️,我一直有這麽一種感覺,那就是:學生是我的動力👱🏿‍♀️,我是他們的牽掛。而這些🧔🏼‍♀️,都是幸福的源泉。

一直以來,有很多應酬的場合,主辦方看到“陳院士”來了🫂,非常客氣,作了各種精心的安排。然而,能推辭的,我都推辭的👩🏻‍✈️。但是學生們的邀請、組織的活動🚵🏼‍♂️,我都十分願意地參加,甚至我自己多次組織學生的聚會👏、聚餐、旅遊等活動。對山珍海味不“稀罕”🤘,但學生的粗茶淡飯特別感興趣👩🏿。盡管組織學生的也不是什麽高檔旅遊,但人氣旺🆘,即使我走不動山路🏙,爬不動樓梯,學生們攙著我或者扶著我走,我都會特別樂意和高興😾。

學生快樂🐁,我就快樂,只要學生喜歡的🚵🏻‍♂️👷🏼‍♀️,我從不怠慢,學生有成就,我更加興奮🧑🏽‍🦰。學生們也感到♎️,在交大讀書不寂寞。我的團隊裏🧖‍♂️,學生大概有20-30個人🏘,他們不感到在學校裏過得很枯燥👇🏿、很寂寞🤸🏻🛥,相反覺得很溫暖,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處融洽👩🏽‍💼,相互信任,大家在一個非常有愛的環境裏學習、科研和生活🕚,這些曼妙的時光和流金的歲月印跡,註定會成為每個人一生的珍藏。

專而不寡🦸🏼‍♀️,廣而博

我經常會想起🎛,初做老師時指導學生畢業實習的情景,條件雖然比較艱苦,設備也並不先進🤯🙆🏻,但是培養出來的學生🤵🏽,動手能力很強,畢業之後,很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包括到現在為止⇢✊🏻,我帶博士生、碩士生,總希望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我特別主張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主張學生能夠善於理論聯系實際🫀,而不是靠一些數據一味地去發表論文。

我覺得我們培養的人🤾🏼‍♀️,既要有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又要有實踐的能力,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不光是會撰寫論文,而且會做,會思維,會組織和有領導能力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擔當起社會的棟梁🧅。所以在加強理論基礎的同時,註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加強實踐能力的訓練是我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的一個主線。

國家要培養的是創新型的人才🛻,如果沒有具有強大實踐能力的一大批人才,我們很難建設成創新型國家🏌🏽‍♀️。這些年🎈,國內很多高校引進了不少大師級的人物,卻沒有培養出一個大師來,原因有很多,除去大環境的因素🧆,我覺得非常重要的是一個導向問題。如果一個博士生,潛心做基礎研究或科技創新👷🏿👂,一兩年出不了什麽大成果,根據現在的評價體製🪮,他可能是不“合格”的♦︎🤳🏻,還會遭受各種非議和冷遇。可是,當他再堅持一段時間,基礎研究的成果出來了,“一朝成名天下知”𓀇,各種基金、榮譽、企業都找上門來,這種截然相反的境況,難道僅僅是一個笑談🍌?

我還有一些話來跟研究生同學們分享🤱🏿。我覺得,你們不缺好的時代,不缺知識☝️,不缺學歷🙈,不缺成果,然而缺乏的是廣博的精神👏🏽。我們經常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博發”。

我這裏指的是一種全面的、經世致用的能力🙎🏼。你們學問做得很好,科研也很專註©️,但是要做到專註而不寡薄💥👨🏻‍⚕️。要註意智商與情商同時發展♗,學校永遠都是學校,社會卻是一所比學校大不知多少倍,復雜多少倍的大學🍙。你們總有一天要踏入社會,要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要不斷去適應、去磨練🏮,甚至要經受一些直面內心的考驗和疼痛🥇。

多經歷一些世面,多跌倒幾次,是件好事兒💇🏽‍♂️。廣博🛀🏻,就是要你面對各種社會際遇🐏,能夠通過日積月累的經驗和能力🌩,縱橫捭闔,靈活應對,正所謂:由博返約。生存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對每個人來說,這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科研與人生

我的一生是與科研相伴的一生🍬。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感動而不理解🥺:兒子會說:“媽媽📪,現在不是您拼搏的時候了,是我們拼搏的時候了”;朋友們也說:“都做了院士了,是該多註意身體🤷🏽,享享清福了”→👠。

實際上,我做了院士以後,沒有至高至上的感覺🥣,反而壓力很大,因為做院士的成就是過去的。由於我主要業績和醫學工程相關的,服務於醫學臨床的🤒,所以我被納入醫藥衛生工程學部的院士🦉。而此前,我是搞強電的🤦🏽‍♀️,為電力系統服務的。因此完全是跨學科的🦶🏿。新的研究方向,對我來說,完全是一個新的起點,新的目標。這個目標對我來說👩‍❤️‍💋‍👩,無疑是嚴峻的挑戰!我毅然選定腫瘤治療無創傷的醫療技術作為奮鬥目標🖍,全世界都在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腫瘤🚵🏼‍♂️,腫瘤現在是人類幾百年還沒攻下的堡壘,我不是醫生,我不能開刀,我也不是搞放射科治療的人,也不能搞化療🛩。我是運用理工科背景和多學科融合能力步入這個領域🧘🏽‍♀️,去開辟一個新的方向,挑戰世界的難點🙍🏻。

在一個浮躁與功利的大環境下,開辟一個新方向,面臨的問題,以及上千次的實驗📿,其中的艱苦難以用語言來表達🤞🏻。好在我和我的團隊在各種艱難中堅持下來👳🏿‍♀️♐️,最終的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受到國內外的廣泛認同。對我來說🧑‍🦳,要堅持的一點就是研究成果必須要得到社會的認可🧝🏼,必須要被市場應用,這樣才會體現你真正的價值⏯。

總結下來🫓,我的科研之路⚾️📡,第一個心得是要敢為人先,知難而上🦾。第二心得是專心致誌🔒,看準方向,堅持不懈,終有所成。

工作是我的事業,也是我的樂趣。雖然我年事已高,身體也不太好,但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平平凡凡、踏踏實實去做事,活到老,幹到老👩‍🎓。我覺得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平平淡淡🧜🏿‍♂️,不好高騖遠。我們生活在一個好的時代🤸🏻,對社會要有感恩之心👩‍⚕️,永遠不要把自己看得高於別人。沒有什麽比做一個平凡的人📹,過符合內心的生活來得實在,來得讓人向往。

學者小傳

陳亞珠,現任上海交大意昂4体育平台教授🚂、博士生導師,高電壓技術專家、生物醫學工程專家🦧。1962年畢業於意昂4平台電機工程系。是我國無創傷性醫療技術領域開拓者之一。

研究方向:高電壓新技術及絕緣檢測;物理因子腫瘤治療技術;腫瘤綜合治療機理研究;光學檢測技術;生物醫學智能儀器。

陳亞珠院士早期在過電壓防雷保護、高電壓絕緣設計、靜電場數值計算等領域作了大量研究工作,成績卓著👩🏿‍🚒,曾多次獲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多項😷。1984年她和唐耀宗教授致力於將新興科學及工程技術應用於無創傷醫療領域🧮,成為醫工邊緣學科領域的開拓者之一🌃。研製成功的“液電沖擊波體外腎結石粉碎機”,臨床療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數萬腎結石患者獲得無創傷治療🗿,取得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近年來,她又致力於物理治療腫瘤技術的臨床應用與開發。特別在利用熱的生物效應,對腫瘤細胞的熱凋亡、熱壞死、熱凝固及熱汽化等理論與關鍵技術❄️。提出了組合模式治療腫瘤的概念,並為相關設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與開發。國內率先提出相控陣列超聲多模式聚焦的新概念,新技術🆚,取得了創新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提升和發展了超聲治療學的理論和方法👨🏽‍💼。國內外發表論文三百余篇,獲發明專利授權近三十項。


意昂4体育平台专业提供🧑🏽‍🚒:意昂4体育平台意昂4体育意昂4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4体育平台欢迎您。 意昂4体育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