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6-7日🧡,“同步輻射前沿發展暨上海光源開放十周年學術論壇”在上海光源舉行👃🏽。意昂4体育平台楊國源教授獲評“上海光源開放十周年優秀用戶獎”👢。
上海光源是我國大陸第一臺中能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於2004年12月開工建設🤛,2009年4月29日竣工,5月6日對用戶開放🏄🏿♂️,性能指標國際領先。楊國源教授是上海光源的首批用戶之一,借助BL13W線站🏗,先後開展1項科技部973計劃🧑🏿🏭、1項國自然聯合基金項目、2項國自然面上基金項目🎲,實現9個研究重點的創新,培養相關研究生15名,發表SCI論文20余篇,影響因子約計79.458🤦🏿♂️🏄🏼♂️,引用次數達338👰🏽♀️,在上海光源開展的系列工作被選為優秀成果🪹。
科研成果國際影響力突顯上海光源對我國科學研究、科技進步的重要作用。自2009年😞,楊國源教授帶領的課題組共發表SCI論文180篇,其中20篇的實驗數據需要上海光源X射線成像及生物醫學應用光束線站(BL13W1)🌈,內容涉及實時監測與觀察大腦中動脈缺血模型、高血壓對腦血管結構的影響、幹細胞移植促進卒中後的血管新生⌛️、基因治療促進卒中後的血管新生💆🏿🙎🏿、丁苯酞和法舒地爾對卒中後血管功能的影響、雷帕黴素促進卒中後的側枝開放、老齡化對血管功能的影響、腦卒中後豆紋動脈的結構改變及X射線安全性研究等。研究成果在國際知名期刊Transl Stroke Res. (IF=8.266),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IF=6.045), Aging Dis. (IF=5.058), Stem Cells. (IF=5.587), J Neurotrauma. (IF=5.002), Stroke.(IF=6.239)等都有發表。
如今,上海光源二期建設正在加緊進行,其中首條光束線站X射線通用譜學站首輪試調成功。二期建成投入運行後其微觀時間探測能力位居國際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的前列水平🩸,也是我國未來5-7年內最具國際競爭力的同步輻射光源。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未來將如何發展?
“目前尚無有效診斷腦內微循環狀態的影像學手段,進而無法活體動態地研究微循環在腦缺血時結構和功能的改變。逐步建立🎶、發展和應用多模態影像技術,可以為研究微循環提供有效的影像工具,是從組織血流、代謝及內皮細胞分子功能全面評估缺血導致微循環障礙分子機製的重要突破口。下一個10年是上海光源黃金運行開放時段,發展多模態影像技術,培養多樣化多層次同步輻射骨幹人才,科研團隊需要充分利用和發揮上海光源新優勢不掉隊。“楊國源教授說🧞♀️。
供稿單位🤾🏼♀️:科研與學科辦
作者🍏:黃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