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題目】基於生物復雜系統的多靶點診斷與治療
【報告人】丁顯廷博士
【邀請人】張誌君博士
【時間】3月16日(周四)10:00-11:00
【地點】Med-X 108 (閔行文選樓323會議室同步視頻)
【摘要】人體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因此疾病的發生與發展也往往伴隨著基因、轉錄🕝、蛋白、代謝、免疫等多個組學的多個靶點異常👩💻。如何充分利用患者有限的血液或者組織樣本👨🏽🦱,系統性的監測多個組學多個靶點在每一個細胞上的同時變化,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𓀋。即使發現了參與疾病發生的多個異常靶點🤛🏿,如何優化組合藥物進行高效低毒的治療也仍然是困難的(10個藥物4個劑量,就有410>100萬種不同的組合)。藥物之間🚴🏼♀️、藥物與人體之間的相互協同與拮抗關系通常是因人而異的,而且會隨時間的變化而改變。
以腫瘤為例⏪,化療最大障礙之一是腫瘤細胞對藥物的耐受性🐀🏄。臨床產生耐藥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僅僅阻斷一個環節幾乎不可能影響其耐藥的發生,因為大多數實體腫瘤都是多靶點多環節的調控過程🐑。多靶點藥物可以同時調節疾病網絡系統中的多個環節🧘♀️,對各靶點的作用產生協同效應,可以起到提高療效、降低耐藥的目的👩🏿🚀。
我們課題組一直致力於復雜疾病多靶點的共同檢測與針對多靶點組合藥物的優化配伍。實驗室先後從事的單細胞質譜流式技術(CyTOF)、DNA水凝膠技術、微流控電化學技術已經逐步實現了在單細胞尺度上多個組學信息的共同檢測🚴🏻♂️。同時👩🦱,實驗室先後開發的反饋系統控製技術(Feedback System Control, FSC)、表型個體化藥物技術(Phenotypic Personalized Medicine, PPM)、復雜系統輸入輸出關聯技術(Parabolic Response Surface, PRS)已經逐步實現了從幾十種甚至上百種候選藥物分子中💵,通過極少量實驗的代價,快速優化配伍協同作用最強的組合藥物。這次交流將具體介紹上述技術的發展過程以及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實例🛌🏻🏇🏼。
【報告人簡介】目前擔任美國比爾.蓋茨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肺結核和艾滋病組合藥物的臨床研發”專項中國負責人,中國科技部十二五“新藥創製重大專項”項目負責人🥖,國家自然基金項目負責人🔑。2012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博士學位,主要在美國工程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何誌明(Chih-Ming Ho)教授主持的多靶點個性化醫療研究領域中🥍👶🏻,開展基於多靶點的個體化診斷和醫療相關的研究🤵🏽。丁顯廷博士參與過3個國際大型科研中心的建立; 2個SCI期刊的編委會成員👮🏼♀️;10個國際SCI期刊審稿人😒;已發表SCI論文5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20余項;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1)多靶點診斷🧎🏻♀️,通過生物工程手段,如微納米流體(Microfluidics)、質譜流式技術(CyTOF)等,對癌症、傳染病🤬、代謝病等重大疾病開展多靶標的早期診斷;2)多靶點醫療,通過工程反饋系統控製(Feedback System Control)👮🏿、生物信息學(Bioinformatics)等手段🙆🏻♂️,研究多藥物組合(包括中藥和西藥)與生物復雜系統間相互作用🧝🏿♀️,實現個體化治療📫。